Beijing Dance Creative College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 2021.12.2-12
限制带来的想象
引导者 古佳妮|协助 明达、赵凯
本次工作坊,古佳妮以身体为入口,以个人探索的游戏似的引导方式来与学生进行分享探讨,内容包含“限制中带来的创造,障碍中力的转换,如何限制空间及如何调配空间,行为的产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物件的认识并运用等”探索话题,她将编舞经验中所涉及的思考方向及一系列衍生出从个体到多人的练习方式引入到该工作坊中,并尝试与学生一同进行实验。工作坊将会是循序渐进的构建产生,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多种可能性。





拍摄 冯时
编导系2019级
“古佳妮老师的课让我对身体把控有新的认识,她教我们把身体看成一个整体,每次失重时,都会用最便捷的方式利用关节把自己缓冲下落,身体的结构感非常强,非常有个性!还有用游戏的方式给限制,我虽然没感觉到“好玩”但我会产生思考,严肃地对待这个游戏给我身体带来新体验,我也会强烈克制自己不去把习惯带入。老师还提到不要怕无聊,我们普遍即兴时都会想如何出巧如何花样,但它其实失去了朴实的真…无聊也会出现好的一瞬间,也可以从无聊当中找到不模糊不轻易的东西。当然这都是方法,也是要根据编导实际情况而定,老师的思想非常灵活,也让我认识到,国内年轻的编导就像星星一样闪烁,让我产生敬佩和对未来充满期望!”——罗双思艺
“古佳妮老师的课程内容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适合自己的感觉。她要求的不是某种力量质感,而是靠自己的身体结构出发的力量来做出之后的反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我说的适合就是因为课程内容和适合我自己的身体习惯,更让我明白习惯真的可以做出风格和体系。更让我会去思考我自己的习惯可以去如何发展。”——张学龙
“经过了与古老师两周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身体、空间、磁场……起初身体是散掉的,慢慢地跟随老师建立起了一个框架,仿佛让身体成为了几何的形状,与身边的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磁场。在双人的练习中,把这种身体的牵拉感和框架感运用,力与力之间的承接、对抗、扩张、跟随,与对方的身体进行对话,哪怕是简单的动作也在其中感受到了乐趣。在群体的练习中,起初是慌乱的,然而在极度的专注中,在认真感受身边人的感知中,渐渐地建立起了一种关系,这种虽然乱中有序的观感,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高晨琛
“短暂的工作坊时间结束,也给我带来了与以往体验不同的新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古老师一直在强调身体的框架、牵拉,这些其实都是基于身体放松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舞动过程中,会给我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流畅感,而不会去强求和刻意营造。这不仅存在于独舞,也存在于双人舞,甚至是群舞当中。在教学中,古老师会为练习给出一个限制,当所有人在限制下去寻求自由时,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刻意编造不出来的亮点。将这样的限制放在作品中,一切都会像是流出来一般自然,人为与自然的界限被模糊,出现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质感。”——杜欣仪
“特别感谢创意学院的学习安排,有幸在古佳妮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在这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古老师有给予到很多细节方面的学习,例如:两个人的身体建立在对立抗衡的运动练习,在对立的运行过程中与舞伴如何建立联系与信任,运动时要意识到身体上的空间、框架感。由于自身的运动习惯在我们运动时身体很容易松散,自身没形成一个框架去支撑自己的身体。同时还有用到游戏的方式去限制住身体,在未知的情况下不断发展,提供很多有意思的点。在古佳妮老师的课堂上用类似游戏的形式去提高自我身体上的灵敏度,如何在多人同时进行运动时灵活的去变化自己的思维和身体。古老师所讲的训练很受用,在之后的编创和学习的时候也会有更多意识去运用到这些方式方法。”——符卓嵬
“这几天上古老师课对身体语言,及视觉与听觉的构建进行交叉探索,建立具体与抽象的现场画面构成语言来探讨及关注人,社会,环境及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物理与心理,行为及物件,图像构建与能量的分配。创作的同时,她研究了多种游戏式的运动方式,其核心技术以多年探索的杠推力双人连接运动为主要方向,以此来提高人的内观觉知,建立自身与它者的联系。古老师上课时时常对我们说,感受身边人、注视身边人,而且古老师和明达老师她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特别细,讲得特别清楚,从这些就能感觉到他们是对自己的身体是有看法的,也想把他们的看法与研究的东西给到我们每一个人,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堂课都能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张天玮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期古佳妮老师的大师课,古老师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我。让我重新认识了新的舞蹈编创方式。就在这个星期里。我感受到了力与力之间的充分利用。无论是双人舞还是三人舞,在力与力之间的运动轨迹中能够找出不一样的编舞形式,在力与力传导当中的运动方式能够出一些非常漂亮的,靠想象是编排不出来的舞蹈动作。在我的认知当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编舞方式,感谢古老师给我很大的启发和编创方式。”——杨林
“通过古佳妮老师的工作坊,能感受到老师们身上散发出的能量,真诚又坚定。在这次工作坊中我们的身体是朴质不需要美化的,是真实发生的碰撞、支撑、掉落、牵动…这样的真实甚至让我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陌生感,在不需要肌肉“美化”下的动作是需要理性去认识的,每一次的移动都是来自大脑的清晰明确指令,也通过“杠·推力双人连接运动”这样的运作方式也让我去更专注的关注身体本身的发生,更关注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连接关系,使我产生了新的感受和认识。更感谢古佳妮老师、明达老师、赵凯老师对我们真诚的分享。”——张泳然
“本次大师课,体验最为明显的就是“空间的占有”,在开始的行走、其次组合的学习、再是即兴的过程中都有很明显的感觉,空间的建立可以促进更科学的运动,在运动中也可以寻找到更多可能。当然,过程中也需要专注,不要怕尴尬和无聊,因为每一个看似无聊的过程都是形成技术的前提。当一个个简单的游戏规则累计呈现的无序却又有规律、有关联;这是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为什么而动,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选择。”——邹寒冰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我们迎来了这学期的第二堂大师课,是十口无团的创始者古佳妮老师。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她的课上我们更多从探索中感受自己的肢体,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她与以往的现代舞教学有所不同,我们更多的需要建立框架,整体运动。我们也更多的训练单腿站立的能力,放松自己的胯骨,用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关节带领运动。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动的过程中让自己身体有不同的结构,建立不同的空间。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是按照惯性我们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只需一步,在这里我发现其实这已经百分之百的运动,而在这一步里我们可以拆分成更多个小的关节运动,能在每次的百分之二十里感受平常比较少用的部分。双人的练习中我们更多的与同伴建立了支点,有相互的作用力,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运动和配合,同时要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双人之间的配合也极为重要,双方的力量也要相对平衡。这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以往的双人舞里很难从最真实的身体里寻找规律和可能性,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比较真实的力量和真实的自己。”——周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