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jing Micro Theater 南京 M剧场 2018.12.22-23

身体游戏工作坊:作为客体的身体

引导者 古佳妮|协助 王宣淇

十口无团于2018年末受邀微剧场 (Micro Theater),依然延续着以“作为客体的身体-身体游戏工作坊”为主题,在南京进行了两整天的工作坊。这次的受众多以本地的学生和年轻的舞者为主,在相似的训练背景、相近的年龄又处于不同的角色下,呈现了接收这种方式时的不同身体和声音。

这期工作坊搜集到了大量的回馈信息,文字平铺呈现,在信息的双向接收中,从一处出发,面向不同的方向,又走回同一个点。

来自参与者的分享


李梦达  学生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到我的头脑在飞速旋转,课程是以游戏的形式带给我们一些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学习,看着简单其实深藏奥秘,需要你不停的思考和勇敢的探索、实践,我们往往会出现头脑很清晰但就是身体跟不上,就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哈哈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信任你的同伴很重要,让你的同伴信任你更重要,对一个人有多熟悉并不能决定有多信任,身体本能的反应是很诚实的。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身体是自己”的小古老师(姐姐嘴很毒,但是性格超棒),也让我在需要把自己身体的力或某种东西给出去的时候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是否统一。在此也要感谢钱敏姐姐的辛苦付出和精心准备的一系列流程。这是超级愉快的两天!

姜玉莉  舞者 

工作坊过去有一周了,在身体里发酵、留存的竟是一些“社会问题”。我们是由每一个“自己”组成,每一个运动方式都像给身体做一道数学题,从无解答到解答错误,头脑和身体的统一或不统一性。这种合理运用给作为客体的身体带来的巨大收益,让我想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谢谢古,十口无团,期待她的大动静。

宋卉婷  教师

在本次工作坊的学习中,感觉到佳妮试图给予接触即兴中几种最为核心的要点来开展仅有两日的课程。她以一种实验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训练学员去体验与探寻身体的可能性。引导学员不断发掘身体的运动极限与思维的想象能力,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员开始关注身体与运动之间细节的具体表现。只可惜时间有限,训练中能感受到的身体经验在短暂的练习之后很快又变得越来越模糊。

柴敏  学生

在两天的课程之中,我感受最强的就是大脑支配身体的协调性和身体本身的灵活度。很明显,大脑想出来的,身体达不到大脑的要求,是身体的局限。还有就是,跳不出理性的思维圈,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很常规,没有特别好的角度。这是我自身的感受。对老师课堂的感受,老师很灵活运用的思维,不是固定的一个东西,总是在变化,而且变化的很奇妙,但又总是安全又有方法的。还有双人搭配的小技巧,不仅让自己的身体打开,也使我相信身边的人,同时还讲究方法和默契。后来我问了老师是如何呼吸,我对老师的回答很敬佩。敬佩的原因是,她很平常的对待呼吸,不论是做什么动作呼吸是自己调节,自己运用,认为是真正身体的一部分。之前我听到的呼吸都是大声吸气,再夸张吐出来,很表面的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呼吸。

郭姿杏  舞者

关于跳舞,我的思维一直在进行改变,开始倾向于不舞蹈化的训练方式,把重心放在意识上放在身体本身,不过,这点的转换让我也很困扰,这个边界似有似无。上古的课,刚好很契合我不明中想要找的,妙的很。古给我们做的训练,很清晰明了,不停的修正我们的身体,也很有挑战性,层层递进,在某一方面也告诉到我们该如何训练自己,理性的看待自己的身体。难过的是,上古的课,并不是常有的事,能有效的自己训练到自己是不易的。期待再上古的课,还很期待古的作品!

来自微剧场创办者对十口工作坊的感受分享

对于十口无团的到来,像是给这一年的末,留下了些欣喜的记忆。从身体的原理研究,即是个有意思的开始。两日的工作坊,不算太久,但有限的时间里十口无团带来的是可以经久思考的分享与实践。 这次自己站在一个舞者之外的角度,却看的更为清晰了。

身体的研究,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远方,而所停之处便是你对身体的此刻思考。就像牛顿力学原理所说,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佳妮在个人的身体运动探索中,运用物理原理摸索出杠推力的特点进行实践,让身体在相互之间产生关于力的效应。舞蹈身体的运动过程中,通过舞者自身的肌肉和物理学的融合,实现了力的大小、方向,在规定运动形式和状态中的变化,运动状态必然得到的改变,也固然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它可以改变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佳妮在身体运动的实践中,以相互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与支撑力,形成一种反作用力。而身体相互搭构形成的作用力,也带来了一种关于运动的持续平衡力。

Previous
Previous

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UCCA)对话 2019.8.4

Next
Next

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UCCA) ‘Cause and Effect Physical Movement Workshop‘ 2018.4.1-22